Jump to content

About Taipei 3: History/zh-hans

Wikimania 2007 Taipei :: a Globe in Accord
关于台北   地理   历史   景点   宗教   美食   逛街   大众传播   博物馆    

台北历史

台北之名始见于康熙末、雍正初;它所代表的地区一直有变动,直至日治时期之大正九年(1920年),台北市之名称才正式出现。

现时台北市之地最早为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生活地。西班牙和荷兰人统治时期郑氏王朝清领初期,台北一直是荒芜之地。1709年泉州人合股成立陈赖章垦号,首开开垦台北风气之先。其后的17世纪,泉州人、漳州人等移民陆续迁移导致移民各族群自身之间以及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各种龃龉和融合。

随着人口的发展,商业与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开始兴起。艋舺(今 万华)与大稻埕先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此后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之台北府城成为台北之行政中心。1885年台湾建省。铁路、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开展,行政机关设置于府城内,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台湾省会移至台北,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日治时期,社会、内政制度,文化陆续发展。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今中华民国总统府)落成为止。经济上,糖业发展显著。内政方面,吸食鸦片缠足辫发的习惯被清除。交通运输与基建方面,自基隆高雄纵贯线全线贯通、嘉南大圳与数间发电所的建成。市区改正等都市发展计划陆续展开。文化方面,理蕃政策皇民化运动导致不同程度的龃龉和融合。抗日运动由开始时的武力抗争维持并转变为后期的社会运动。1930年的雾社事件是日本统治台湾期间一次激烈的台湾人直接反抗行动。布袋戏和鼓吹本地和平民化的台湾话文论战因而改变或败退。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治时期结束。

1940年代国府撤退来台所带来的200万军民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使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小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1980年代为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此时开始逐渐向东移至东区,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交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小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